蓝光可能穿透眼睛直达视网膜,对健康构成潜在威胁
在我们日常生活中,太阳光谱无处不在,但也隐含著不少潜在威胁。太阳光谱分为三个主要部分:紫外线、可见光和红外线。
可见光是我们肉眼可见的光线,波长范围在380至780nm,依据波长可分为红、橙、黄、绿、蓝、靛、紫七种颜色。随著LED技术的广泛应用,我们暴露在蓝光中的机会比以往更多。无论是电视、桌电、笔记型电脑萤幕,还是手机和平板等设备,这些装置都使用LED技术,并产生大量蓝光。虽然紫外线通常会被角膜和水晶体阻挡,因此对视网膜的影响较少,但蓝光却不同。
蓝光通常被定义为范围介于380至500 nm的可见光。蓝光有时会进一步分解成蓝紫光(约380至450 nm)和蓝绿光(约450至500 nm),是可见光中波长较短、能量较强的一部分。这种蓝光能穿透角膜和水晶体,直接到达视网膜,对眼睛健康产生潜在威胁。
暴露时间越长,眼睛负担越大
蓝光对眼睛的影响主要取决于暴露时间和使用频率。长时间暴露于蓝光环境中,特别是在接近睡眠时间,可能会影响睡眠品质和健康。虽然一般消费电子产品所释放的蓝光强度不高,若每天长时间使用这些设备,眼睛的负担将逐渐加重。尤其是在夜晚频繁使用高亮度设备,可能导致眼睛疲劳、视力模糊,甚至影响睡眠,因为蓝光会抑制褪黑激素的分泌,延迟入睡时间。因此,避免长时间直视高亮度萤幕或使用如夜间模式、降低亮度等调节方式,有助于减轻蓝光对眼睛的影响。
距离越近,蓝光对眼睛的伤害越严重
距离也是影响蓝光风险的重要因素。越靠近光源,眼睛受到的光强度越高。使用手机、平板或电脑时,萤幕通常距离眼睛只有30到50厘米,即使蓝光强度不高,长期近距离使用也可能导致眼睛疲劳、乾涩,甚至影响视力。相比之下,保持较远的使用距离可以有效减少蓝光的影响,因为光线会在距离中逐渐扩散。对于电视或大萤幕设备,保持合理的观看距离同样有助于减少蓝光对眼睛的潜在影响。